回新聞列表

胰路相挺-走向未來

2016-09-03

一確診為胰臟癌,生命就開始倒數計時?在各種癌症種類中,胰臟癌是最「奪命」的一種癌症,患者常因發現得晚、錯失治療時機,而在半年後撒手人寰。不過,醫師表示,民眾若早期發現胰臟腫瘤並切除,手術後存活時間逼近5年,可讓患者更有信心戰勝胰臟癌。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兼達文西微創手術中心主任彭正明表示,目前台灣胰臟癌發生率,都在男、女性癌症排行第13位;以死亡率來看,男生是第8位,女生是第6位。雖然胰臟癌的發生率不如遙遙領先的肺癌、乳癌、大腸癌等癌症,但根據102年國民健康署的癌症登記資料,初診斷的胰臟癌人口有2051人,死亡人口卻高達1798人,統計曲線相當趨近,顯示胰臟癌的治療困難重重。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國內胰臟癌人口確診年齡有下降的趨勢,以往多是60至70歲左右確診。造成胰臟癌致命率高的原因之一,就是無法早期發現和手術切除腫瘤,統計發現胰臟癌患者大約只有10%-20%可以動手術!一般來說,胰臟大致可分為頭端、體端和尾端等三大部位。假使腫瘤發生在胰臟體端或尾端,患者初期可能會有些微腹悶、食慾不佳等症狀,若能及早確診,切除腫瘤,甚至是周邊部分脾臟和廓清淋巴結,日後預後和存活機會較高。但臨床常見患者輕忽這些身體發出的小小警訊,等到腫瘤長得太大、腫瘤侵犯脊椎甚至神經,導致背痛才就醫,此時通常發現已晚,無法手術清除胰臟腫瘤和周邊遭癌細胞侵犯的組織。

而絕大多數胰臟癌患者的腫瘤發生在胰臟頭端,容易有黃疸、臉黃、眼睛黃、茶褐色尿液、減重減輕、突然血糖不穩定、不明腹痛等症狀,且因胰臟癌腫瘤壓迫膽道,造成膽汁阻塞淤積,臨床檢查可發現膽色素值上升。由於胰臟頭端的手術相當複雜,患者在手術前都必須做進階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和血管攝影等檢查,確認上腸繫膜之血管系統是否已被胰臟癌細胞侵犯,若侵犯則無法做徹底的清除手術,只能將膽囊摘除,再透過空腸繞道手術連接空腸和膽道,引流出膽汁,使黃疸指數下降。
若是能動手術,通常胰臟頭和血管是可以剝離的,採用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又稱為惠普式手術Whipple operation),將胰臟頭端、十二指腸、遠端胃部、膽囊、上端空腸等具牽連的腹部器官一併切除,可提高術後預後的效果。至於手術方式應選擇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或達文西機器人手臂手術?彭正明主任表示,傳統開腹手術會在身上造成約20公分的傷口,傷口會帶來術後疼痛及也有沾黏風險;腹腔鏡手術的傷口小,但內視鏡本身的轉動角度有限,難以在手術區進行高難度的組織縫合。

相較之下,達文西機器人手臂有7個自由度控制,可靈活旋轉540度,配合單孔胰臟腫瘤切除手術,只要透過一個約5公分大小的傷口,就能深入臟腑中切除胰臟腫瘤且成功縫合組織,不僅傷口比一般手術更小,也能減輕疼痛感、降低感染風險和減少住院天數,預後效果更佳。

然而,彭正明主任也提醒,治療胰臟癌,手術切除只是一個過程,後續還要加入化學藥物的治療,才能打破胰臟癌的治療困境,彭正明主任呼籲民眾,平日多注意身體狀況,養成定期做健康檢查的習慣,一旦發現胰臟腫瘤,應在醫師評估下盡快接受適當的治療,才能避免癌細胞持續侵犯其他器官組織,釀成更嚴重的健康危機。

今日的活動課程內容豐富,彭正明醫師更表示未來持續與世界接軌,更多最新的觀念與治療概念帶給全民,更歡迎胰臟手術病友加入【胰然自得-胰臟手術病友會】,透過交流平台,彼此關懷、支持與陪伴 。


【胰然自得-胰臟手術病友會】
■服務項目:
1.提供醫療諮詢及全方位整合服務
2.整合社會福利資訊,保障病友權益
3.定期舉辦醫學及生活講座等等,提供病友健康促進資訊
4.病友關懷與支持服務
5.衛教諮詢及教育訓練活動
TOP